住朋网 住朋网 住朋网

如何化解以房养老焦虑症?

来源:北京商报 反馈/举报 2018年08月09日

    近日,有媒体报道,意在补充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金融产品,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,也就是“以房养老保险”,将从目前的试点扩大到全国范围开展。

    养老本就是民生敏感地带,搭上房子升级为关系到“身家”、“性命”的买卖。2014年7月1日,保监会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正式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,这意味着保险版“以房养老”正式开闸。“以房养老”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,后来推广至很多发达**,但这一商业模式在中国却没有得到供需双方的热捧。

    “以房养老”在中国遭遇的水土不服,既有先天的观念不和,也有后天的培育不足。在中国居家养老仍是主流的养老模式,“养儿防老”的观念根深蒂固,很难在短时间被撼动。同时“养儿防老”渗透到家庭财产继承层面,把房产抵押作为老人的养老金来源,需要整个家庭代际之间的理解和共识。

    相比于传统思考方式的冲突,房价波动是更加现实的难题。和国外的房产价格增长的幅度相对缓和不同,在试点城市几乎都存在房价升高的心理预期,出于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判断,把预期中未来会上涨的物权来置换当下的养老收益,并不符合*基本的投资收益逻辑。

    这便造成了供需两头都不热的状态。“以房养老”的双方都觉得参与其中似乎并不划算。老人担心自己活得不够长从而得不偿失,保险公司的焦虑在于参保人寿命,也在于道德风险和房价下跌。在保险公司眼中不确定因素太多,房产价值如何计算、房屋产权如何确定、人的寿命有多长都还没有明确的算法。加上法律、监管面的政策真空,使得这桩买卖并没有被主流养老群体接纳。

    一方面是“以房养老”难发育,另一方则是市场真空的客观存在。在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障格局中,除了财政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,就是“养儿防老”式的家庭互助模式。两者都有局限,但两者又很难被第三者取代。如今,养老金吃紧的消息频频被曝出,四位老人一对青年夫妇的家庭结构日趋固化,老龄化社会趋势加深,在政府养老、自助养老之外,市场上迫切需要一种成熟有效的养老手段补充。

    这种补充的养老保障需要来自商业的力量填充,也需要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进一步优化。但更需要在获得消费者认可之前的政策推手。美国*初探路以房养老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,主要是因为老人平均寿命拉长,银行担心必须支付的生活费超过房产抵押的价值不愿加入。此后政府介入,支付超过贷款额度的生活费,接受度才提高。政府角色补位,解决房产价值迷茫和产权纠结,监管措施配套落地,关系到如何给“以房养老”添柴加火,更关系到市场化养老能否破冰。

  • 意向楼盘:

  • 姓名:

  • 手机号:

提交意向登记
作者:管理员 | 责任编辑:王冬梅
    点击加载更多
    住朋网提示您

    您还未登录,请先去登录后再发表点评

    预约看房

    手机号
    姓名
    资讯点评
    分享到
    分享到QQ、微信等,请使用浏览器、微信、QQ的分享功能进行分享,您也可以复制以下链接进行分享。
    收藏
    在线咨询 0
    长按识别二维码
    0771-96355

    玉林住朋网微信公众号(查看更多)

    电脑端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反馈/举报

    申明:楼盘信息由开发商提供,最终以政府部门登记备案为准,请谨慎核查。

 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桂B2-20210597

    桂ICP备:桂B2-20050072-1

    桂公网安备:45010302000021

    举报电话:0771-96355 | 举报邮箱:zpgy@zp365.com

   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
    广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
    南宁市互联网举报·辟谣平台

  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